思念 舒婷,舒婷现代诗
- 2023-05-04 18:37:40
很多朋友对于思念 舒婷和舒婷现代诗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舒婷 \u003c馈赠\u003e的赏析
这首诗描述的是诗人自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它似乎非常含蓄,但全诗都很明显地在抒发诗人自身的抱负和志向。
“诗言志”。诗人的自我,包含了“我的全部感情”。它既然“都是土地的馈赠”,那么诗人就要把它还给大地,还给人民。
诗人的自我是一个多元的整体,分解为“梦想”、“快乐”与“悲哀”,表现了诗人对美的具体追求和向往。
“池塘”的梦想荡漾着感情之波涛,使想像饱含水份,浸透了心灵的汁液,有血,也有泪,有美好,也有痛苦,有思念,也有幸福。诗人认为“生存不仅映照天空”,还要抒发她的情思。按她的理解,艺术的生命在于“我表达了自己”,在于“缘着树根我走向叶脉”——通往内在心灵的途径才是诗的道路。她以感情的汁液哺育了“垂柳和紫云英”,那柔美的情思,决不乏生机与活力。
“阳光的快乐”燃烧着理想的火焰,阳光单纯、朴素,却普照万物,洋溢着生机。光明的理想使“我简单而又丰富”,具有深刻的“内涵”。它能以“金色的”火照亮生命的行程,点燃爱的火把,点燃光明的火把,它能以“翠绿的歌”唱出生命之理、人生之歌,因为美不仅在心灵,而且也在理想。
“侯鸟的悲哀”充满了追求者的苦痛、徘徊与愁怨。美需要艰辛的探索。不“忍受一切艰难失败”就不会达到“温暖、光明的未来”,没有追求,没有“热爱”,就没有诗。要“深入所有心灵”,要进入“所有年代”,就得不断振起“流血的翅膀”,飞向“春天”。
“池塘”、“阳光”和“侯鸟”是“我”的三个变奏,它们奏响了一个奉献与追求的艺术主题,其中饱含着诗人的渴望、自信和艰辛。最终,诗人的自我意识,总是要归为“大我”与“小我”在心灵上的体系,诗人的审美理想,总是包含着人生的理想和艺术的规律。
因此,《馈赠》是艺术家深沉的自我反思,也是诗人纯情的求索之歌。
原诗:
舒婷《馈赠》
我的梦想是池塘的梦想
生存不仅映照天空
让周围的垂柳和紫云英
把我汲取干净吧
缘着树根我走向叶脉
凋谢于我并非伤悲
我表达了自己
我获得了生命
我的快乐是阳光的快乐
短暂,却留下不朽的创作
在孩子双眸里
燃起金色的小火
在种子胚芽中
唱着翠绿的歌
我简单而又丰富
所以我深刻
我的悲哀是候鸟的悲哀
只有春天理解这份热爱
忍受一切艰难失败
永远飞向温暖、光明的未来
啊,流血的翅膀
写一行饱满的诗
深入所有心灵
进入所有年代
我的全部感情
都是土地的馈赠
分析舒婷诗歌的艺术特色 和母亲
舒婷诗歌的艺术特色
1.舒婷诗作的艺术特征结合致橡树来说
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致橡树》,是她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首先,橡树是高大威仪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枝”和“绿阴”就是一种意指,此处采用了衬托的手法。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
诗人要的是那种两人比肩站立,风雨同舟的爱情。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树身旁跟橡树并排站立的木棉。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诗人爱情的执著并不比古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逊色。橡树跟木棉静静地、坚定的站着,有风吹过,摆动一下枝叶,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那是他们两人世界的语言,是心灵的契合,是无语的会意。
两人就这样守着,两棵坚毅的树,两个新鲜的生命,两颗高尚的心。一个像勇敢的卫士,每一个枝干都随时准备阻挡来自外面的袭击、保卫两人世界;一个是热情的生命,开着红硕的花朵,愿意在他战斗时为其呐喊助威、照亮前程。他们共同分担困难的威胁和挫折的考验;同样,他们共享人生的灿烂,大自然的壮美。
诗人要的就是这样的伟大爱情,有共同的伟岸和高尚,有共鸣的思想和灵魂,扎根于同一块根基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诗歌以新奇瑰丽的意象、恰当贴切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观。诗中的比喻和奇特的意象组合都代表了当时的诗歌新形式,具有开创性意义。另外,尽管诗歌采用了新奇的意象,但诗的语言并非难懂晦涩,而是具有口语化的特征,新奇中带着一种清新的灵气和微妙的暗示,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2.舒婷诗歌有哪些艺术特色
舒婷诗歌特有女性的细腻和敏感,如她对爱的细腻感受,以及对人生的苦难的体悟,充盈着浪漫主义和理想色彩,对祖国、对人生、对爱情、对土地的爱,既温馨平和又潜动着激情。
她的诗擅长运用比喻、象征、联想等艺术手法表达内心感受,在朦胧的氛围中流露出理性的思考,朦胧而不晦涩,是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风格相结合的产物。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
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用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3.分析舒婷诗歌创作的基本特征
舒婷,中国女诗人,出生于福建龙海市石码镇,20世纪70年代末‘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她的诗歌中蕴藏着灵魂深处的力量,引起一代代人的情感共鸣。舒婷的诗歌以迥异于他人的诗风,在中国文坛自成一派。它借助对各种事物细致的描写,折射出了迷惘与希望并存的复杂心路。
朦胧诗派中,舒婷的诗歌创作很有代表性。以她优美的风格,口语化的叙事内容,触动了无数人敏感的神经。她的诗歌特色还在于充分展示了一个女性所特有的细腻与柔美。通过层层递进与韵律的转换,把种种深刻的哲理平实的展现出来。因此研究她诗歌语言的创作特征,对于现在的诗歌发展就有了现实的意义。
1.憧憬与忧伤并存的特点。在舒婷的诗歌中,鲜明的交织着两种不同的感受。
1.1像早期的《至大海》,刻画出了不畏风暴,顽强抗争的主题,作者写到:“任你是佯装的咆哮任你是虚伪的平静任你掠走过去的一切一切的过去——这个世界有沉沦的痛苦也有苏醒的欢欣”。当她反思当今社会的时候,不会只沉浸在无望的痛苦中,而是积极的做出自己的反应。到后来的《神女峰》,表达了对封建思想的解构,对传统女性观念的唾弃,现代女性意识的充分张扬和释放。“沿着江岸/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正煽动新的背叛/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淋漓尽致的对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了反传统的全新的剖示。
1.2舒婷的诗歌创作始于“四害”横行的年月。当时,到处弥散着沉重的优郁和感伤,痛苦和哀怨。她以自己敏锐的情感触角,无声的记录下那段屈辱与荒诞的时代。“我的痛苦变为优伤,/想也想不够,说也说不出。”(《雨别》);当一代人的青春即将凋落,她惟有用如此无奈的言语表达内心的失落与悲哀。正是由于有如此愤慨的反抗风暴,才孕育了后来对人生无尽的思考:“或许追求了一生/仍然得从追求本身寻找”(《送友出国》)。
2.以“爱”贯穿主题。“爱”是她情感供养的神明,是她潜意识里最朴素的心声。
在舒婷的诗歌中,既有自爱:不屈从于命运的安排,“没有沉沦”在压抑的社会环境下。“灯亮着——它用这样火热的恋情回答四面八方的问候灯亮着——它以这样轩昂的傲气睥睨明里暗里的压迫”(当你从我的窗下走过).正是她这种蔑视黑暗的勇气,才有了对“生命人性的呼告”。在《致橡树》里,更是提出了一种明确的爱情观:“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这不与是一种爱屋及乌的附和,而是对爱情的坚持与理解。“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不用世俗的眼光审视爱情,不把爱情当作一种交易。一起走过的日子有风有雨,有高潮与低谷,皆是心灵交融的大爱。显而易见她的这种不拘泥于世态的爱情观,对如今的社会具有很深刻的影响。
4.舒婷的诗有何特点
简介
舒婷,原名龚佩瑜,祖籍福建泉州,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漳州龙海),生长在厦门。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与北岛、顾城齐名,但事实上,她的诗歌更接近上一代载道意味较浓的传统诗人,反抗性淡漠了许多。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秋天的情绪》、《硬骨凌霄》、《露珠里的“诗想”》、《舒婷文集》(3卷)等。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歌作品奖,《双桅船》获全国首届新诗优秀诗集奖、1993年庄重文文学奖。
舒婷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情感的复杂、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神女峰》、《惠安女子》),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辩力量,又楚楚动人。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5.舒婷的诗有什么特点
作为一位女诗人,舒婷可能缺乏北岛式的尖锐和深刻,但她以她特有的“温情”唤醒了中国人久违了的对人性和人情的回忆,风格细腻柔婉,情感忧伤而不绝望,沉郁而不悲观。
她的诗往往不很精炼,语言上偏爱修饰性词语和表达转折、让步、假设等语意的连接性虚词,对传统新诗写作技巧的叛逆也不彻底,种种迹象都表明她并不是“朦胧诗”诗人中最前卫的一个。但正是这样稍稍保守的姿势,加之一位女诗人所特别擅长的对生活中被激起的瞬间的、同时又是强烈的情感反应的及时捕捉,舒婷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诗的灵感和天空。
她往往通过人们熟悉和乐于接受的意象和语言,把很长一段时期以来中国人所承受的心理创伤和情感压抑,借助瞬间捕捉的意象释放出来,从而从整体上表现出诗人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肯定和关怀,这或许是舒婷的诗能在“文革”结束后拥有大量读者的原因。她的《致橡树》,一直被看作是用以揭示个体生命的独立价值和独特个性的最重要的作品;她的《蕙安女子》、《神女峰》等,则写出了长期受压抑和漠视的生命的苦难和忧伤;她的《双桅船》、《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更是从个人细致敏锐的感受中传达出对饱经历史颠簸的民族和“亲爱的祖国”的脉脉温情。
6.诗歌的艺术特征有哪些
诗歌是一咱历史悠久的文学体裁,是以意象为诗情表达的基本结构单位,借助丰富的想像和新奇的比喻,以具有强烈节奏感和音乐性的语言,高度概括地表现诗作者对宇宙、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的由衷咏叹的文学体裁。
它是深缅的思想和饱满的感情,在创造性想象的过程中交融在一起而显现出来的一咱精练而富于感染力的艺术。一、抒情性是诗歌的根本艺术特征小说、寓言和童话主要通过人物或动物和故事情节来再现生活的;散文主要是借助一定的人物、事件和场景来再现生活;戏剧主要是通过人物的矛盾冲突、语言和旁白来再现生活的。
而诗歌则是主要通过抒情的方式反映生活的。因此可以说,抒情性是诗歌的语言艺术。
有人把抒情性称为诗歌的灵魂。诗歌的抒情性,是指诗歌不但用抒情的方式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是通过抒情的方式来打动和教育读者。
郭沫若说过一句话:“诗的本职专在抒情。”抒情性构成了诗歌的艺术生命,离开抒情性谈诗歌是没意义的,因为抛开抒情谈诗歌,诗歌也就失去了它的基本价值。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诗经》,反映了三千年前人民的生活,反映了人们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有人说,诗歌是用来抒情的。
我们不能超越物理意义上的时间和空间,但能超越心理意义上的时间与空间,而这种超越就是要通过诗歌里面的抒情来完成。现在我们不能经历杜甫诗人所处的战乱社会人们的疾苦,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杜甫的《登岳阳楼》中的抒情情感去感受。
王维写的《送元二使安西》的“西出阳关无故人”巧妙地传达了作者与朋友依依不舍、叹息流泪,说着相聚时的欢乐,分别的无奈,别后会有的思念的思想感情。也许现在分别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是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我们不但交通方便,联系也方便,只要一个电话、一条短信、一封E-mile就可以联系上对方,甚至可以通过视频看见对方那熟悉的面孔,但是当时交通不便,今次分别不知何年何日才能重逢,生离也就是死别。“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歌是李白的一首思乡诗,他把自己身在他乡的那份寂寞、思乡之情用二十个字淋漓尽致一表露出来。
当我们离开家乡的时候也会对着月光念起这首诗,特别是中秋节的时候这首诗尤其流行。这就是诗歌表现出来的艺术灵魂。
一首优美动人的之所以千古流传下来,之所以为千百万读者所吸引,尽管有些诗歌所反映的内容与我们相距十分遥远,不复有与诗同时代的体验,但仍会为其诗所震憾,这就是诗的抒情所体现的美的力量,其内在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正是感情的饱满真挚。二、形象美是诗歌的基本特征小说戏剧的主要表现手段是故事情节、人物对话,而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段是诉诸读者直观感觉的形象和声韵。
形象鲜明、声韵铿锵是诗歌的共同特点。唯物辩证主义认为,把握事物的本质就是要通过现象看本质。
人脑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外界事物为人感知,反映到大脑中,经过思维抽象出结论,这结论是对景物的本质的认识。然而本质的认识是抽象的、静止的、综合的,也是无个性的,我们该如何表达它呢?例如,我们敬爱的周总理逝世了,人们都感到非常沉痛,人们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沉痛?我们可用“心如刀绞”、“哀漠大于心死”等词语来形象地表达失去周总理的痛苦,诗歌也一样讲求形象。
当我们旅游归来,告诉朋友那里的景色优美,但我们单纯地说“那里的景色好美哦!”别人会无法想象到底有多美,是像湛江的湖光岩一样美吗?还是像肇庆的鼎湖山一样美?我们可以用一句概括性的话来表达,例如“桂林山水甲天下”,然而这还不够形象,必须作一番形象的描绘才行,就像白居易作的《钱唐湖春行》用优美的语言把自己所看到的景色再现在读者眼前。诗歌有抒情诗、叙事诗、说理诗之分,抒情诗往往情景交融,有景物形象,而说理诗特别是解读人生的哲理诗,哲理本来是一种抽象的东西,要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来表达,通过情来打动人。
因为诗歌是通过抒情来引起读者思想上的共鸣,诗人的感情是通过具体事物的感受来调动的,他必须把这具体事物的形象再现出来,才能让人知道他感情的由来,而且也让人有同感。形象化使人有美的感受,也使人感到容易理解和接受。
苏轼的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借一座山来说明抽象哲理的,以具体写出的诗除了具有形象美以外,本身是灵活的,意象玲珑,可从多角度作多面观,似乎涵义无穷。中国的诗歌理论强调的意象既要有意,还要有象,通过形象来提示意义,形象可以说是诗歌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音乐美是诗歌的先天素质汉朝的乐府是配乐演唱的,唐宋的词有曲牌,而诗是用来唱的,尽管它发展到后来诗与歌逐渐分离,有的已不能唱了,但音乐的本性依然保持不变。诗歌是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它在最初的阶段是和音乐、舞蹈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在古代社会里,人们打猎回来,要祭祀,要庆祝,他们是围着篝火跳舞,敲着鼓,唱起歌。皇宫里祭祀也是吟唱诗,青楼里的歌妓是歌唱诗。
可以说,音乐美是诗歌的一种先天的素质。古今往来,在各类文学和艺术中,诗歌与音乐是最接近的艺术。
7.诗歌的艺术特征有哪些
诗歌是一咱历史悠久的文学体裁,是以意象为诗情表达的基本结构单位,借助丰富的想像和新奇的比喻,以具有强烈节奏感和音乐性的语言,高度概括地表现诗作者对宇宙、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的由衷咏叹的文学体裁。
它是深缅的思想和饱满的感情,在创造性想象的过程中交融在一起而显现出来的一咱精练而富于感染力的艺术。一、抒情性是诗歌的根本艺术特征小说、寓言和童话主要通过人物或动物和故事情节来再现生活的;散文主要是借助一定的人物、事件和场景来再现生活;戏剧主要是通过人物的矛盾冲突、语言和旁白来再现生活的。
而诗歌则是主要通过抒情的方式反映生活的。因此可以说,抒情性是诗歌的语言艺术。
有人把抒情性称为诗歌的灵魂。诗歌的抒情性,是指诗歌不但用抒情的方式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是通过抒情的方式来打动和教育读者。
郭沫若说过一句话:“诗的本职专在抒情。”抒情性构成了诗歌的艺术生命,离开抒情性谈诗歌是没意义的,因为抛开抒情谈诗歌,诗歌也就失去了它的基本价值。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诗经》,反映了三千年前人民的生活,反映了人们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有人说,诗歌是用来抒情的。
我们不能超越物理意义上的时间和空间,但能超越心理意义上的时间与空间,而这种超越就是要通过诗歌里面的抒情来完成。现在我们不能经历杜甫诗人所处的战乱社会人们的疾苦,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杜甫的《登岳阳楼》中的抒情情感去感受。
王维写的《送元二使安西》的“西出阳关无故人”巧妙地传达了作者与朋友依依不舍、叹息流泪,说着相聚时的欢乐,分别的无奈,别后会有的思念的思想感情。也许现在分别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是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我们不但交通方便,联系也方便,只要一个电话、一条短信、一封E-mile就可以联系上对方,甚至可以通过视频看见对方那熟悉的面孔,但是当时交通不便,今次分别不知何年何日才能重逢,生离也就是死别。“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歌是李白的一首思乡诗,他把自己身在他乡的那份寂寞、思乡之情用二十个字淋漓尽致一表露出来。
当我们离开家乡的时候也会对着月光念起这首诗,特别是中秋节的时候这首诗尤其流行。这就是诗歌表现出来的艺术灵魂。
一首优美动人的之所以千古流传下来,之所以为千百万读者所吸引,尽管有些诗歌所反映的内容与我们相距十分遥远,不复有与诗同时代的体验,但仍会为其诗所震憾,这就是诗的抒情所体现的美的力量,其内在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正是感情的饱满真挚。二、形象美是诗歌的基本特征小说戏剧的主要表现手段是故事情节、人物对话,而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段是诉诸读者直观感觉的形象和声韵。
形象鲜明、声韵铿锵是诗歌的共同特点。唯物辩证主义认为,把握事物的本质就是要通过现象看本质。
人脑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外界事物为人感知,反映到大脑中,经过思维抽象出结论,这结论是对景物的本质的认识。然而本质的认识是抽象的、静止的、综合的,也是无个性的,我们该如何表达它呢?例如,我们敬爱的周总理逝世了,人们都感到非常沉痛,人们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沉痛?我们可用“心如刀绞”、“哀漠大于心死”等词语来形象地表达失去周总理的痛苦,诗歌也一样讲求形象。
当我们旅游归来,告诉朋友那里的景色优美,但我们单纯地说“那里的景色好美哦!”别人会无法想象到底有多美,是像湛江的湖光岩一样美吗?还是像肇庆的鼎湖山一样美?我们可以用一句概括性的话来表达,例如“桂林山水甲天下”,然而这还不够形象,必须作一番形象的描绘才行,就像白居易作的《钱唐湖春行》用优美的语言把自己所看到的景色再现在读者眼前。诗歌有抒情诗、叙事诗、说理诗之分,抒情诗往往情景交融,有景物形象,而说理诗特别是解读人生的哲理诗,哲理本来是一种抽象的东西,要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来表达,通过情来打动人。
因为诗歌是通过抒情来引起读者思想上的共鸣,诗人的感情是通过具体事物的感受来调动的,他必须把这具体事物的形象再现出来,才能让人知道他感情的由来,而且也让人有同感。形象化使人有美的感受,也使人感到容易理解和接受。
苏轼的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借一座山来说明抽象哲理的,以具体写出的诗除了具有形象美以外,本身是灵活的,意象玲珑,可从多角度作多面观,似乎涵义无穷。中国的诗歌理论强调的意象既要有意,还要有象,通过形象来提示意义,形象可以说是诗歌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音乐美是诗歌的先天素质汉朝的乐府是配乐演唱的,唐宋的词有曲牌,而诗是用来唱的,尽管它发展到后来诗与歌逐渐分离,有的已不能唱了,但音乐的本性依然保持不变。诗歌是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它在最初的阶段是和音乐、舞蹈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在古代社会里,人们打猎回来,要祭祀,要庆祝,他们是围着篝火跳舞,敲着鼓,唱起歌。皇宫里祭祀也是吟唱诗,青楼里的歌妓是歌唱诗。
可以说,音乐美是诗歌的一种先天的素质。古今往来,在各类文学和艺术中,诗歌与音乐是最接近的艺术。
舒婷现代诗
是现代诗。因为舒婷的诗歌涉及到许多现代的主题,思想风格更符合现代主义的倾向,例如她的诗篇《牛灯》、《气息》等。另外,舒婷也曾参与过中国现代诗歌的创作和翻译工作,她的诗歌风格已经被认为是现代诗的代表之一。舒婷的《死水微澜》、《头发》等现代诗歌作品,深刻表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个人生命体验与社会多元主义的相互作用,对于现代诗歌的发展和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启示。
思乡的人回故乡诗
一,《回乡偶书·其一》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二,《回乡偶书·其二》唐·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三,《渡汉江》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四,《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唐·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五,《岁末到家》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来源于读者投稿,本网站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583666585@qq.com,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