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就是以中立的哲学理念为指导,以自然和社会的需求与人的自身发展需求相和谐为宗旨
- 2023-11-13 18:14:25
中庸就是以中立的哲学理念为指导,以自然和社会的需求与人的自身发展需求相和谐为宗旨
是的。《中庸》的确是以中立哲学理念为指导,以自然和社会的需求与人的自身发展需求相和谐为宗旨。
《中庸》是儒家关于对世界、社会、人生以及自身的为人处世的伦理道德观和思想方法论,是中国代社会的指导思想。蕴涵了深刻的教育哲学思想。这些教育哲学思想对当前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中庸》是论人性修养境界的一部专著,《中庸》开篇就指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意思就是,上天所赋予的叫作性,遵循人性行事叫作道,把道加以修明和推广叫作教育。很明显,《中庸》的教育思想,或者说修养论,是建立在天赋人性论之上的。这就是人的本性,循性而行就叫道,修治此道谓之教。
《中庸》中的天命思想来源于传统宗教中的“帝”、“天”等观念。“命”的最初含义是命令之命,而后发展出宗教性的天命,再发展出客观必然性的命运。此外还可以指一般性的道德法则,向具体个体上的凝结。例如,《左传·成公十三年》中刘康公的一段话“吾闻之,民受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以有动作礼仪威仪之则,以定命也。能者养之以福,不能者败之以祸。”但此处的“哲”,只是人的生命的一部分,还不能把它归结为人的本质,也就是说不能把它看成是人之为人的“性”。
《中庸》并没有点出人的本性是什么,不过既然讲要“率性”,自然表明了人的本性中含有某种积极的或良性的潜质,否则如荀子所主张的“人性本恶”,必须“化性起伪”,就不能提倡“率性”了。我们知道思孟学派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孟子正是在《中庸》的基础上对人性的内涵作了发挥和扩充,明确指出人性本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中庸》上承孔子思想,并加以发展扩充。虽然在《中庸》的时代,天的地位进一步失堕,但《中庸》仍把人德性的超越、形上的基础建立在“天”或“天命”之上。孔子证悟出了天命与人性之间的关系,以为天命下贯即为人性,但他并没有直接作出这样的判断,提出这样一个命题。到了子思,经过了孔子的证悟与曾子的传授,天命下贯即是人性这一思想己经成为一种不证自明几乎可以说是先验的东西。所以《中庸》开篇便开宗明义地指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来源于读者投稿,本网站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583666585@qq.com,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