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徒的职责是什么?左徒的职位要求有哪些?
- 2023-05-04 14:28:05
大家好,关于左徒的职责是什么?左徒的职位要求有哪些?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古代男性职位称呼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太傅是指太子的老师吗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明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教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步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太傅]官职释义太傅为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加朝政,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曹睿即位后任钟繇为太傅。1、周代设置,为辅弼皇帝之任。汉代复置,次于太师。历代沿置,多用为大官加衔,无实职。2、为教训太子的东宫官。其制甚早,西汉起称为太子太傅。后亦用作虚衔。位置品级位列三公,正一品历代沿置周官名,春秋时晋国设置,为国王辅弼官之一。战国后废。西汉吕后元年(前187年)复置,金印紫绶,以王陵、审食其等任之。后废。哀帝元寿二年(前1年)又复置,以孔光出任此职,位在三公之上。东汉亦置此官,掌善导,无常职,刘秀命卓茂任之;卓死,省去此官。其后新帝初即位,又设“太傅,录尚书事”,如赵熹、陈蕃、胡广等均任过此官,赵等死,即废去此职。历代多有延置,或常设或虚职,如明史载“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掌佐皇帝,理阴阳,经邦弘化,其职至重。无定员,无专授。”清史稿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初沿明制,大臣有授公、孤者。嗣定为兼官、加官及赠官。”[太保]西周始置。监护与辅弼国君之官。武王逝世,成王年少,召公任太保,以长老身份监护。周公东征成功,建东都成周(今河南洛阳),成王到成周开端亲理政务,召公为此作长篇教训,即《尚书·召诰》。后以陕(今河南三门陕)为分界,“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而东,周公主之。”(《史记·燕世家》。后召公后代以太保为氏。春秋后废,汉复置,位次太傅。历代沿置,多为大官之加衔,并无实职。史载殷王太甲以伊尹为太保,西周成王以召公奭为太保。明史载“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掌佐皇帝,理阴阳,经邦弘化,其职至重。”弥补描绘1、古三公之一,位次太傅。亦指太子太保,为教训太子之官。西周始置。监护与辅弼国君之官。武王逝世,成王年少,召公任太保,以长老身份监护。周公东征成功,建东都成周(今河南洛阳),成王到成周开端亲理政务,召公为此作长篇教训,即《尚书·召诰》。后以陕(今河南三门陕)为分界,“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而东,周公主之。”(《史记·燕世家》。后召公后代以太保为氏。太保与太师、太傅合称“三公”。2、宋、元时对庙祝、巫师的称谓3、对绿林好汉的敬称3、对仆人的敬称4、男流氓[太宰]古代官名,原名太师。为《周礼》六官中天官之长。晋代避司马师之讳改“太师”为“太宰”。明清年代多用以敬称吏部尚书。1.相传殷置太宰。周称冢宰,为天官之长,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春秋列国亦多置太宰之官,职权不尽相同。秦、汉、魏皆不置。晋以避司马师讳,置太宰以代太师。北周文帝依《周礼》建六官,置天官大冢宰卿一人。隋唐均无此官。宋崇宁间,改左仆射为太宰、右仆射为少宰,靖康末复故。参看《周礼·天官·大宰》、《宋书·百官志上》·《通典·职官二》、《文献通考·职官二》。2.三代掌馔之官。3.明清时一般称吏部尚书为太宰。以上均可在百度词条查到【丞相】是封建官僚组织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于宰相通称,简称“相”。一般只设一个丞相,俗称大丞相,,有时分为左右两个丞相,右丞相专门办理国务,左丞相是皇帝的“私家顾问”。不需要办理国务。【太师】指官职又叫太宰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明恩宠而无实职。【太子太师】太子太师属“东宫三师”为名义上的太子教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称"三孤"后来也逐步成为虚衔。【尚书】开始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断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学士】魏晋时是掌管仪式、撰写诸事的官职。唐今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加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奉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位置和职掌都不同。【上卿】周代官制,皇帝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显贵者谓“上卿”。【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谓。魏晋今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役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雍正帝缔造的辅佐皇帝的政务组织。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御史】本为史官,秦今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错诸事。【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今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办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组织之一,枢密使的权利与宰相适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敬称为“枢密”。【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适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推荐人才。【太尉】元代曾经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心机关的要职。【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威望、位置的知识分子。【太史】西周、春秋时为位置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今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规模渐小,其位置渐低。【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两汉今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侍郎】初为宫殿近侍。东汉今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随从皇帝左右,位置渐高,等级超越侍郎。魏晋今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郎中】战国时为宫殿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业务。【从军】“顾问军务”的简称,开始是丞相的军事顾问,晋今后位置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今后逐步成为当地官员。【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适当于丞相。明清时指县长。【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当地。清代正式成为省极当地长官,总揽一省的军事、吏治、刑狱等事,位置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里胥】办理乡里业务的公役。【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家畜之事。《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业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形成割据局势,因此世称“藩镇”。《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使命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今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姑苏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练习戎行、督捕盗贼等业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从事】中心或当地长官自己委任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都出现过哪些官职
中国古代历朝历代大致上可总为四十个官职:
1.典籍官——掌官府书录图籍事务。相当于图书馆馆长。
2.刺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始设刺史,东汉后权力日渐扩大,掌管一州军政大权。
3.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
4.太尉——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
5.越骑校尉——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
6.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
7.吏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8.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
9.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
10.尚书令——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
11.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多加重臣。
12.行军总管——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
13.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监察机构。
14.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
15.知州——地方行政长官。
16.知县——地方行政长官。
17.通判——府之副职。
18.兵马指挥——明清兵马司主官。
19.推官——掌刑名,赞计典。
20.都事——掌出纳文移。
21.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
22.经历——部委所属机构主官。
23.行人——供差遣出使。
24.典宝——协司宝掌玉玺。
25.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
26.主簿——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27.检校——代理官职。秘书级。
28.教授——府掌训导考核学生。
29.教谕——县掌教学。
30.训导——掌协助同级学官教育所属生员。31.税课大使——掌县税务事务。
32.吏目——州之属官,掌刑狱及官属事务。33.总镇——镇守地方的高级武官。
34.参将——镇守地方的统兵官,分守各路。35.游击——位参将之下,掌率兵防御。
36.都司——位游击之下,掌防汛军政。37.州同——州之佐官。
38.巡检——掌地方治安之官。
39.侍郎——宿卫侍从皇帝的官员。
40.太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
古代男性职位称呼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于宰相通称,简称"相"。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奉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明清时指县长。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
【刺使】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极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
后宫官职:
王后以下定五等:夫人、昭仪、婕妤、容华、美人。魏文帝时增设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五等。明帝时又增淑妃、昭华、修仪三等,省除顺成,这样在皇后以下定制十二等级:
1)夫人,位次皇后,爵无所视;
2)贵嫔,位次皇后,在夫人下,爵无所视;
3)淑妃,位视相国,爵比诸侯王;
4)淑媛,位视御史大夫,爵比县公;
5)昭仪,爵比县侯;
6)昭华,爵比乡侯;
7)修容,爵比亭侯;
8)修仪,爵比关内侯;
9)婕妤,视中二千石;
10)容华,视真二千石;
11)美人,视比二千石;
12)良人,视千石。
太师在古代是几品官职
【丞相】是封建官僚组织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于宰相通称,简称“相”。一般只设一个丞相,俗称大丞相,,有时分为左右两个丞相,右丞相专门办理国务,左丞相是皇帝的“私人顾问”。不需要办理国务。【太师】指官职又名太宰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明恩宠而无实职。【太子太师】太子太师属“东宫三师”为名义上的太子教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称"三孤"后来也逐步成为虚衔。【尚书】开始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断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学士】魏晋时是掌管仪式、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今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加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奉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位置和职掌都不同。【上卿】周代官制,皇帝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显贵者谓“上卿”。【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谓。魏晋今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役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雍正帝缔造的辅佐皇帝的政务组织。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御史】本为史官,秦今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错诸事。【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今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办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组织之一,枢密使的权利与宰相适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适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推荐人才。【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称号。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心机关的要职。【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位置的知识分子。【太史】西周、春秋时为位置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今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规模渐小,其位置渐低。【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两汉今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侍郎】初为宫殿近侍。东汉今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随从皇帝左右,位置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今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郎中】战国时为宫殿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业务。【从军】“顾问军务”的简称,开始是丞相的军事顾问,晋今后位置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今后逐步成为当地官员。【令尹】战国时楚国掌握军政大权的长官,适当于丞相。明清时指县长。【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当地。清代正式成为省极当地长官,总揽一省的军事、吏治、刑狱等事,位置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里胥】办理乡里业务的公役。【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家畜之事。《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其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业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形成割据局势,因此世称“藩镇”。《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使命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今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姑苏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练习军队、督捕响马等业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从事】中心或当地长官自己委任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太师:太师、太傅、太保古称三公,周代开始设置。在周代,权利很大,适当于后世的宰相。在周皇帝年幼或不能行使权利的时候能够总理政务。历代沿置,仅为虚衔,无实职。用于加授给年高望重的大臣。自以九品十八级区分官员等级以来,均为正一品官。太师、太傅、太保自北魏今后又称三师。丞相:中国古代官名。丞相之名起源于战国,为百官之长。秦从武王开始,设左、右丞相,但有时也设相邦。秦统一后只设左、右丞相。西汉初萧何为丞相,后迁为相国。惠帝、吕后到文帝初年,设左、右丞相,今后只设一丞相。汉初各王国拟制中心,也在其封国中各设丞相。景帝中元五年(前145)改称为相。除军国大计或其他要务,一般政务都由丞相决议即可实施。皇帝常向丞相咨询,丞相有时可封驳诏书,表明对皇帝指令持保存情绪。丞相详细职权是:委任官吏,或是向皇帝推荐人才;对于当地官的守、相有考课和黜陟、诛赏的权利;主管律、令及有关刑狱业务;当地上若有暴乱等事,丞相派属官前往打压;在军事或边防方面也承担必定的职责;全国的计籍和各种图籍等档案都归丞相府保存。西汉时御史大夫辅佐丞相,职掌大致相同,所以不少业务常由丞相、御史一起出头处置。丞相属官有长史二人,为丞相的帮手。另有少史、征事、诸曹等组织。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又置司直,专司刺举百官不法者,然后加强了丞相的督查功能。西汉初,为相者多为开国功臣,位尊职重,勇于直言进谏。武帝重用内廷近臣,对丞相不甚信赖,其在位者皆谨小慎微,庸碌无能。武帝末年,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从此到西汉末,大司马权势在丞相之上,而大司马多由外戚充任。西汉晚期,丞相职权为内朝所取,已无所作为。成帝时,树立三公制,御史大夫为大司空,遂以大司马、大司空、丞相为三公,这是旨在涣散丞相权利的一项办法。哀帝时改丞相为大司徒。曹操废三公而康复丞相、御史大夫,并自任丞相。魏晋南北朝有时也设丞相或相国,并非正常官制。唐、宋今后尚书省或中书省有时设左、右丞相,适当于本来的尚书左右仆射,位居尚书令或中书令之次,握有实权。明初中书省无令,仅设左、右丞相,权极重,后为明太祖所废,以内阁大学士行丞相职权,迄清末未予康复。【丞相】是封建官僚组织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郊外柏森森。”《<攻略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明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教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步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终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总归,太师为虚衔,能够秉承,属于干拿俸禄,没有实权的官衔。有时丞相也可兼太师,反之亦然!
关于本次左徒的职责是什么?左徒的职位要求有哪些?和古代男性职位称呼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来源于读者投稿,本网站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583666585@qq.com,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