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 前赤壁赋全文及赏析

前赤壁赋全文及赏析

  • 2023-07-12 00:35:44

前赤壁赋全文及赏析

1、前赤壁赋全文及赏析?全文及赏析:全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2、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3、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4、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5、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6、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8、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9、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10、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11、”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

12、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1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14、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15、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16、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17、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18、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19、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20、”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22、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23、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24、”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25、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26、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27、赏析:此赋通过月夜泛舟、饮酒赋诗引出主客对话的描写,既从客之口中说出了吊古伤今之情感,也从苏子所言中听到矢志不移之情怀,全赋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实是文赋中之佳作。

28、第一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

29、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兴之所至,信口吟诵《诗经·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30、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31、”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

32、与《月出》诗相回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33、”并引出下文作者所自作的歌云:“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气一贯。

34、“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

35、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36、游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悠悠忽忽地离开世间,超然独立。

37、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

38、这是此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39、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40、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

41、这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

42、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43、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44、”这段歌词全是化用《楚辞·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之意,并将上文“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内容具体化了。

45、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见,已流露了失意和哀伤情绪,加之客吹洞箫,依其歌而和之,箫的音调悲凉、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竟引得潜藏在沟壑里的蛟龙起舞,使独处在孤舟中的.寡妇悲泣。

46、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47、第三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

48、此段由赋赤壁的自然景物,转而赋赤壁的历史古迹。

49、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文理转折自然。

50、但文章并不是直陈其事,而是连用了两个问句。

51、首先以曹操的《短歌行》问道:“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又以眼前的山川形胜问道:“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两次发问使文章又泛起波澜。

52、接着,追述了曹操破荆州、迫使刘琮投降的往事。

53、当年,浩浩荡荡的曹军从江陵沿江而下,战船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

54、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在船头对江饮酒,横槊赋诗,可谓“一世之雄”。

55、如今他在哪里呢?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何况是自己,因而如今只能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

56、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通过箫声传达出来。

57、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

58、第四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

59、客曾“羡长江之无穷”,愿“抱明月而长终”。

60、苏轼即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

61、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不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

62、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

63、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

64、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说明。

65、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作者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

66、此情此景乃缘于李白的《襄阳歌》:“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进而深化之。

67、第五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68、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热门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