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 > 张灵甫历史上的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简介

张灵甫历史上的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简介

  • 2023-05-04 16:26:35

张灵甫历史上的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简介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张灵甫历史上的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简介,以及近代陕西有哪些历史名人,有哪些故事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1. 历史上有哪些由于“刀下留人”而活下来的著名人物
  2. 从古至今“张”姓的名人都有哪些人
  3. 除了张飞,姓张的历史上还有什么名人
  4. 战争史上发生过最不可思议的巧合是什么
  5. 近代陕西有哪些历史名人,有哪些故事

历史上有哪些由于“刀下留人”而活下来的著名人物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最有名的,恐怕就是林彪手下四大金刚之一的邱会作了。

1959年邱会作接任解放军总后方勤务部部长,1960年改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

邱会作后来位高权重,但他曾经极为危险,差点掉脑袋,依靠周恩来“刀下留人”才活命。

林彪的爱将邱会作回忆,他本是根正苗红的红军后勤干部,15岁就在老家江西参加革命。因为年龄比较小,邱会作从没有犯过任何错误,也没有任何动摇和叛变行为。

他的文化程度不高,能力倒还是可以的。

这里还有个笑话,当时苏区四处在杀AB团,也就是反布尔什维克团。

一旦被认定为AB团,很快就会别处决。

邱会作曾亲眼多次目睹处决的惨状,当时他还是少年,吓得不轻。

而突然有一天,上级通知邱会作已经入团了。当时邱会作加入的自然是共青团,但他文化程度低,根本不知道共青团的英文是什么,因为就是AB团。

当时他吓得浑身发抖,找到上级哭问加入的是不是AB团。

知道上级斩钉截铁说不是,邱会作才放心。

红军长征之前,他突然被绑起来,等待处决。

资料中这么写:原来,在这之前,邱会作担任红军总供给部机要统计员和政治指导员、机关党支部书记。这个职位虽不高,但非常的重要,掌握红军全部人员、兵力、枪支、马匹、军械、弹药、粮秣的统计数字。他的上级,是总供给部部长兼政委叶季壮。

1934年6月的一天,邱会作被周恩来紧急召见,要他去完成一项特殊任务,完成长征前的准备工作。具体时间:把几处兵工厂、药品材料厂和几个仓库一律炸掉,另外把大量的浮财埋掉,仓库的东西可以迅速分散,分散不了的就必须毁掉。

周恩来要求他,必须将这些事情处理得干干净净,绝对保密,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当地人和工人们察觉。要是传出去,就会动摇根据地军民的士气,对斗争十分不利。周恩来特别叮嘱,这是最高机密的工作,如有泄密,军法不容。

邱会作识字不多,但能力很强,精明强干,很快就完成了特殊任务。

然而,他突然在10月份就被抓捕,处决的命令已经签发,随时可以执行。

多年后邱会作才知道,政治保卫局(类似于今天的国安)认为邱会作知道的太多,万一长征路上被俘或者开了小差投敌(红军长征出发时候是8万多人,没有经过激战到达湘江时只剩6万多,有3万人开小差逃走或者掉队),会造成军队极大的损失。这种情况下,还是杀掉邱会作比较保险。

邱会作莫名其妙遭殃,连呼冤枉,但没有用。

就在押往刑场的路上,也算邱会作的运气极佳,行刑队正好碰上周恩来、邓发,还有邱的直接上级叶季壮。

3人骑着马迎面而来,叶季壮见此情形大吃一惊,立即询问周恩来怎么回事。

周恩来也有些惊愕,但没有说话,只是面向政治保卫局局长邓发探询。邓发却向周恩来挤挤眼睛,意思是按老规矩办。

这时,邱会作则死死盯着周恩来。

周恩来略加思考后对邓发说:“他还是个孩子,交给叶季壮带回去吧!”这样,才给邱会作松了绑。

邱会作在晚年回忆这桩事时,还颇为感慨地写道:叶季壮一个争辩,周恩来一道命令,把我的脑袋保留下来了,让我多活了70年。

事后,周恩来带着邱会作一起参加长征,并交代他要对曾险遭处决一事绝对保密。

直到几年后在瓦窑堡红军总部一次聊天时,红色特工大师李克农问邓发:“长征临出发前,你为什么要把邱会作抓住杀掉,难道就是因为他多知道了些机密吗?要不是周副主席,阎王那里就多了一个鬼。”

邓发略有羞愧地对邱会作说:“那件事的起因你都知道,幸好没造成千古之恨!”

以上资料内容,来自《党史博采》。

看看,周恩来一句话,就保住了邱会作的一条性命,不然当时就砍头了。

这才是真正的刀下留人,刀已经架到邱会作的脖子上了。

从古至今“张”姓的名人都有哪些人

张学良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汉族,籍贯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东风镇,生于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桓洞镇鄂家村张家窝堡屯(旧称桑子林詹家窝铺),国民革命军将领,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将领。

1920年毕业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先于奉系军中担任要职,“皇姑屯事件”之后,他继任为东北保安军总司令,拒绝日本人的拉拢,坚持“东北易帜”,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后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陆军一级上将。西安事变后遭蒋介石父子长期软禁。

1990年恢复人身自由,1995年起离台侨居美国夏威夷,2001年10月14日病逝于檀香山,享年101岁。张学良积极主张抗日,反对内战,曾同杨虎城将军一起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促成国共二次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另外,他风流倜傥,是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人称“少帅”。

他和赵四小姐的爱情也成为一段佳话。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晚年因病入朝任尚书,于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北宋时被追封为西鄂伯。张衡在天文学方面著有《灵宪》、《浑仪图注》等,数学著作有《算罔论》,文学作品以《二京赋》、《归田赋》等为代表。《隋书·经籍志》有《张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张溥编有《张河间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张衡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誉为“木圣”[2](科圣),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

后人为纪念张衡,在南阳修建了张衡博物馆。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

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张献忠

张献忠(1606年9月18日-1647年1月2日),字秉忠,号敬轩,外号黄虎,陕西定边县人,明末农民军领袖,与李自成齐名,大西政权的建立者。

张献忠出身贫苦家庭,从小聪明倔强,跟着父亲做小生意,贩卖红枣。他当过捕快,后又来到延绥镇当一名边兵。生性刚烈,爱打抱不平,为此几乎丢了性命。崇祯年间,组织农民军起义,1640年率部进兵四川。1644年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即帝位,其起事后,克凤阳、焚皇陵、破开县、陷襄阳,胜战连连。崇祯十六年克武昌,称大西王,次年,建大西于成都,即帝位,年号大顺。1646年,清军南下,张献忠引兵拒战,在西充凤凰山被流矢击中而死。

张之洞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又是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

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生于贵州兴义”。咸丰二年(1852年)十六岁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张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领,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湖北农务学堂(今华中农业大学前身)、湖北工艺学堂(今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前身)、湖北武昌蒙养院、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广雅书院等。政治上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工业上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八国联军入侵时,大沽炮台失守,张之洞会同两江总督刘坤一与驻上海各国领事议订“东南互保”,并镇压维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自立军起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1月,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谥文襄。有《张文襄公全集》。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张辽

张辽(169年-222年),字文远,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州)人。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名将。曾在丁原、何进、董卓、吕布的领导下,恪尽职守。吕布败亡后,张辽归属曹操。此后随曹操四处征讨,战功累累。曾亲自劝降昌豨,攻袁氏而转战河北,率先锋在白狼山斩杀乌桓单于蹋顿,智平荆州新军的叛乱,击灭陈兰、梅成。

濡须之战后,张辽与李典、乐进等镇守合肥,并多次击退孙吴的进攻,在建安二十年(215年)的合肥之战,张辽率800将士冲击孙权的十万大军,打到了孙权的主帅旗下,令孙权闻风丧胆,吴军披靡溃败。后以七千之众大破十万大军,差点活捉孙权。经此一役,张辽威震江东,声名大噪,“张辽止啼”也成为民间流传的传奇典故。张辽为历代推崇,并成为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

曹丕登基后,仍令张辽守御孙权。黄初二年(221年),张辽屯驻雍丘,染病。张辽大病期间,孙权依旧对其非常忌惮。黄初三年(222年),张辽不负众望,抱病击破吴将吕范。同年在江都病逝,谥刚侯,享年五十四岁。

张三丰

张三丰,名君宝(又名“全一”),字符元,道号三丰。武林至尊、内拳始祖、原太极创始人、龙行书法开山鼻祖、武学造诣臻入化境,元末明初真人,武当山道人,武当派始祖,正史记载宋理宗淳佑七年(1247年)生于辽东懿州,14岁考取文武状元,18岁担任博陵县令,与元朝丞相刘秉忠、名臣廉希宪相识,(1280年)辞官出家修道,拜火龙真人为师。张三丰为武当派开山祖师,元惠宗敕封“忠孝神仙”;明成祖敕封“犹龙六祖隐仙寓化普度天尊”;明英宗赐号“通微显化真人”;明宪宗特封号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赠封他为“清虚元妙真君”;明熹宗封号“飞龙显化宏仁济世真君”。

张三丰是道家内丹祖师和道家拳术祖师,是丹道修炼的集大成者,主张“福自我求,命自我造”。张三丰所创武学有王屋山邋遢派、三丰自然派、三丰派、三丰正宗自然派、日新派、蓬莱派、檀塔派、隐仙派、武当丹派、犹龙派等至少十七支。历代统治者对张三丰尊崇有加,元、明、清很多皇帝寻找他,希望得到他的真传。朱元璋建立明朝依道教香军之力,张三丰曾显迹相助,助洪武夺取江山。朱元璋登基后,多次派人寻找张三丰。明成祖时,朱棣自诩真武大帝化身,“北建故宫,南修武当”,朱棣派吏部尚书郭琎、隆平侯张信等人,率领兵士30万人,大修武当山宫观,花费达千万计。朝廷圣旨封武当山,于是龙虎、武当、华山、九华、茅山、罗浮诸山,道宗极盛。清代儒学大家朱仕丰评价张三丰说:古今练道者无数,而得天地之造化者,张三丰也。

张自忠

张自忠(1891年8月11日-1940年5月16日),字荩臣,后改荩忱,汉族,山东省临清人,第五战区右翼集团军兼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中国国民党上将衔陆军中将,追授二级上将衔,著名抗日将领、民族英雄。1937年至1940年先后参与临沂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与枣宜会战等。1940年在襄阳与日军战斗中,不幸牺牲。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张自忠将军为革命烈士,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2014年9月,张自忠将军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张爱玲

张爱玲(1920.9.30—1995.9.8),原名张煐,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一幢没落贵族府邸,中国现代作家。张爱玲从小就显露出天才的一面,12岁时发表了短篇小说《不幸的她》。1942年,张爱玲开启了写作生涯。1943至1944年,张爱玲创作和发表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小说和散文,包括《沉香屑·第一炉香》、《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等。1955年,张爱玲赴美国定居。1995年,张爱玲去世,终年75岁。张爱玲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类型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张春华

宣穆皇后张春华(189年-247年),河内平皋(今河南温县)人,曹魏粟邑令张汪之女,晋宣帝司马懿之妻,晋景帝司马师和晋文帝司马昭的母亲。

正始八年(247年),张春华去世,时年五十九岁,葬于洛阳高原陵,追赠广平县君。咸熙元年(264年),追谥为宣穆妃。泰始元年(265年),张春华之孙晋武帝司马炎登基,追谥她为宣穆皇后。

张大千

张大千(ChangDai-Chien),男,四川内江人,祖籍广东省番禺,1899年5月10日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中区城郊安良里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中国泼墨画家,书法家。

20世纪50年代,张大千游历世界,获得巨大的国际声誉,被西方艺坛赞为“东方之笔”。

他与二哥张善子昆仲创立“大风堂派”,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泼墨画工。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后旅居海外,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因其诗、书、画与齐白石、溥心畲齐名,故又并称为“南张北齐”和“南张北溥”,名号多如牛毛。与黄君璧、溥心畲以“渡海三家”齐名。二十多岁便蓄著一把大胡子,成为张大千日后的特有标志。

他曾与齐白石、徐悲鸿、黄君璧、黄宾虹、溥儒、郎静山等及西班牙抽象派画家毕加索交游切磋。

张廷玉

张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号砚斋,[1]安徽桐城人。大学士张英次子。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入值南书房。清康熙时任刑部左侍郎,雍正帝时曾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等职。

康熙末年,整治松弛的吏治,后又完善军机制度。先后任《亲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省方盛典》、《清圣祖实录》副总裁官,《明史》、《四朝国史》、《大清会典》、《世宗实录》总裁官。张廷玉死后谥号“文和”,配享太庙,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张居正

张居正(1525年-1582年7月9日),字叔大,号太岳,幼名张白圭[1],湖北江陵人[2],时人又称张江陵(今湖北荆州)。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史称张居正改革。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23岁的张居正考中进士。

隆庆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后迁任内阁次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隆庆六年(1572年),万历皇帝登基后,因为李太后与司礼监太监冯保的支持,张居正代高拱为首辅。当时明神宗朱翊钧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张居正在任内阁首辅十年中,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财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总括赋、役,皆以银缴,"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至四百余万"。

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吏治上实行综核名实,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体为之肃然。万历十年(1582年)7月9日(六月二十日)张居正卒,享年五十八岁,赠上柱国,谥文忠(后均被褫夺)。张居正也是明代唯一生前就被授予太傅、太师的文官。去世后被明神宗抄家,至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年)恢复名誉。著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帝鉴图说》等。

张飞

张飞(?-221年),字益德,幽州涿郡(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氏,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因其勇武过人,而与关羽并称为“万人敌”。建安十三年(208年),刘备于长坂坡败退时,张飞仅率二十骑断后,曹军无人敢逼近,刘备因此得以免难。刘备入蜀后,张飞与诸葛亮、赵云进军西川,分定郡县。在抵达江州时义释了刘璋手下的巴郡太守严颜。建安二十年(215年),张飞在宕渠击败魏国名将张郃。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张飞晋升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封西乡侯。同年,张飞被其部将范强、张达所害。

张小娴

张小娴,1967年11月3日出生于香港,香港女作家,阿里文学签约作者。毕业于香港浸会大学。1993年为《明报》撰写“娴言娴语”专栏文章。1994年于《明报》连载《面包树上的女人》而出名。1993年为《明报》撰写“娴言娴语”专栏文章。1997年5月出版的《荷包里的单人床》进入香港畅销书排行榜首。1998年创办香港第一本本土女性杂志《AMY》,任总编辑至2008年。2005年她的《ChannelA》系列中的《那年的梦想》改编成22集时尚都市情感剧《如果月亮有眼睛》,成为第一部被搬上荧屏的作品。2013年8月,推出爱情主题书《你终将爱我》;张小娴位列2013年第八届作家富豪榜第六名。2014年4月,张小娴推出散文集《那些为你无眠的夜晚》。2015年推出长篇小说《致遗忘了我的你》,散文集《你会想念你自己吗》。

除了张飞,姓张的历史上还有什么名人

张姓是个大姓,我已介绍过开国大将张云逸、上将张爱萍、两对父子上将张震和张海阳、张宗逊和张又侠,1988牟以后授衔的张姓上将等一系列姓张的名人,欢迎关注,今天介绍一下开国少将张廷发。

△张廷发(1918年4月9日-2010年3月25日),福建沙县人。1933年秋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功卓著。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新中国成立后,张廷发担任空军参谋长,负责党中央毛主席、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专机的安全。周总理专门作出指示:专机起飞前,必须有刘亚楼(空军司令员)、吴法宪(空军政委和张廷发的签字,才能起飞。刘亚楼和吴法宪的名字可以打印加盖章,但是张廷发的名字必须手写加盖章。可见对他的信任,当然也责任重大。

△张廷发曾是刘、邓大军的一员战将,也深得邓小平的信任和倚重。1975年,他临危受命担任空军政委,邓小平当时任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国务院第一副总理。在与四人帮斗争中,邓小平曾重托张廷发要“保住党对空军的领导权”。

△1977年,张廷发任空军司令员、中共中央军委常委,中共11、12届中央委员和政治局委员,以空军司令员的身份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在历史上只有吴法宪和张廷发。

2010年3月25日,张廷发将军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战争史上发生过最不可思议的巧合是什么

侵华日军炮轰老子"老君台",连发13发炮弹,无一爆炸,进去一后全体跪拜。

1938年6月1日上午,侵华日军第四骑兵旅团藤田所部,从安徽亳州向西进行至河南鹿邑县城东边的营子寨村,日军不敢贸然行动,就在离县城三华里的地方驻扎下来,豫东这一带都是平原,远远望去就发现有两个高大的建筑物。

日本人哪里知道,其实左边是县城东南角~魁星楼;右边是供奉太上老君的~老君台。

日军指挥官误认为,这是国民政府的军事防御工事,就命令架起迫击炮,先攻击这两个高大的军事工事。神炮手梅川太郎临危受命发炮,第一炮就命中了左侧的“魁星楼",只听一声巨响,魁星楼被炸得粉碎,日本官兵兴奋地一阵欢呼,随后梅川次郎开始调转炮口,锚向右侧的那个高大的建筑物,这次梅川太郎还是那么信心十足的,装弹发炮,嗖地一声炮弹发了出去,等了好一会,令他失望的是炮弹没爆;第二炮嗖地又发了出去,奇怪的是又没有响,梅川太郎很没有面子,十分恼火,嗖嗖!一连又发了10发,仍然一颗也没有爆炸。

日军自侵华以来,梅川太郎还从没有遇到过这样诡异的事情,身边的日军也十分迷茫不解。

这时在梅川太郎身边的指挥官大声咆哮,一把推开了梅川太郎,自己亲自上阵,填好炮弹向远处的老君台发射了第13颗炮弹。炮弹发出以后,人们都静静支起耳朵,希望倾听到远方的爆炸声,神奇的是相同的剧本再次出现,结果还是出乎了在场日本人的预料,前方还是没有一点动静。

日指挥官惊呆了,整个队伍也惊呆了,整个队伍吓得面色苍白,露出惊恐状,要知道这12发炮弹,都是日本顶尖的军工制造,眼见炮弹有的打在了老君台大殿东墙、东偏殿后墙、和一颗古柏树上,还有一发打在了老君台的西侧,更有两发炮弹穿过大殿山墙,一发卡在了西侧大殿顶的房梁上;一发打在了老君台的神龛前。

日本人其实不知道,当时就在大殿的后侧还有两间小殿,那是炼丹房,房内存放了满满一屋子的黑药,如果任何一颗炮弹爆炸,都会引起灾难性的后果。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日本侵略者的同类炮弹,在县城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威力无比,比如:魁星楼南城门、县城北城门,都曾遭到日军炮弹的摧毁,唯有右侧的老君台岿然不动,不为所伤。

此时日军,见发射的13发炮弹都没有动静,太中邪了。惊魂未定的日军随后调转炮头,向县城其他方向猛发了几十炮,每一发炮弹都给县城造成了不小的伤害,他们心有余悸的又发了几炮,看城里没有什么动静,便急急忙忙冲进鹿邑县城,到处是残亘断壁、浓烟滚滚,鹿邑县的居民早早跑空了,日本兵为了看个究竟,急急忙忙来到了这个神奇的建筑物~老君台前。

这里要多啰嗦两句,老君台是干什么的?老君是谁?

老君台是老子,授道、讲学,最后老子生仙飞天的地方。

有的朋友问了,老子是谁?

老子姓李,名耳,自伯阳,又名聃,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也是道教创始人,又名太上老君,著有著名的《道德经》一书。

史书对老子的记载是,老子得道升天。在升天之前留下一座老金台,上面供奉的老子铜像。

此台初建于汉代,盛于唐宋,多次毁于战乱,经历代修葺,有2000多年历史,此台高8.84米,地面面积765平米,山下青石台坠32层,加正殿前一层共33层,正符合老子33层升天之说。

日本官兵进得殿来,简直蒙圈了,炮弹有的在大殿墙上、房梁上,有的在树上,有的直接穿过大殿躺落在了老君台上。

他们小心翼翼的来到大殿里面,想一看究竟,这是何方神圣竟然能抵挡13发炮弹。

当他们进在殿内,才知道这根本不是他们想象中的军事据点,而是道教鼻祖“太上老君"的老君台,这是老子的讲道授学处,传说也是老子得道升仙的地方,作为同样信奉道教的日本人十分惊讶,道家的创始人太上老君在日本的名头也很响,《道德经》在日本广为流传,同样老子在日本也同样被奉为"神明"。

傻了眼的日本人,愣了好一会后,立马像明白过味来,一起齐刷刷的跪下来,向老君台顶礼膜拜、叩头谢罪,并且还口中念念有词的说:"中国的老祖宗显灵了,对不起,打扰了,请求老君爷宽恕自己开炮的罪行,并保佑自己能平安回国",继而全体日军不约而同的都跪下来,集体的忏悔膜拜。

日军不敢多留,仓皇的离去。

两年以后的1940年,当地慈善会的会长赵万成带人,在老君台的墙壁上,房梁上,神龛上,还有那棵柏树上,一共12颗未炸的炮弹,炮弹就地处理掩埋。

1997年9月19日,当年炮击道观的侵华日军炮手梅川太郎等人,从日本带来一块谢罪碑,经当地政府同意,矗立在观前,此碑四面用英日汉不同文字,刻着同一句话:"我们祝愿世界人类的和平",以此向鹿邑人民忏悔。

2003年9月5日,在翻修老君台一坍塌处时,发现了锈迹斑斑的第13颗炮弹,经专家确定,是日侵略时的遗留炮弹,他们找到空场处炮弹被专家引爆,威力依然巨大无比。

据《鹿邑县志》记载,当年国民党的弹药库就在老君台后面小殿存放,如果13颗炮弹中,有任何一颗炮弹爆炸,弹药库必将被引爆,鹿邑县城肯定被夷为平地,老百姓会造成不可估计的伤亡。

现在一颗炮弹还在树上。

日军侵华“炮击老君台"13发炮弹一发未响,此事绝非空穴来风,也并非神话,而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实。

上个世纪80年代,一位日本老人来到鹿邑老君台,向有关部门提出要参观老子“老君台",当他步履蹒跚的来到老君台上时,他真是悲感交加,思绪万千,后来他公开了自己的身份,他就是当年的日本炮手"梅川太郎",这都是他一五一十的向随从和当地官员讲的,以后他成了这里的常客,每年经常来为老子上香磕头。

1997年9月19日,是梅川太郎最后一次来,这次就是上面我所提到的带来了“谢罪碑",这也是现在老君台前矗立的,用简体中文、繁体中文、日文、英文,四面写的忏语:“我们祝愿世界人类永远的和平",此次回去后不久,梅川太郎就死了。

结语:用老子的《道德经》原话:"人之道,为而不争;天之道,不争而善胜",老子认为战争是“天下无道"的现象,他不反对一切战争,支持正义的战争;他又说:″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也就说:″只有用慈爱征战的战争,才能获得胜利,用慈爱来守疆护土牢固,这可能就是所说的″仁者无敌"吧。

近代陕西有哪些历史名人,有哪些故事

陕西省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古人才辈出,帝王将相、风流雅士不乏其人。近代以来,更是涌现出许多历史名人。

刘志丹(1903―1936),陕西保安(今志丹县)人。1925年加入党组织,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四路军政治处长、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支队总指挥、红十五军团副军团长兼参谋长、第二十八军军长等职。1936年4月14日,在山西三交镇战斗中牺牲,年仅33岁。

(刘志丹)

谢子长(1897―1935),陕西安定(今子长县),曾任陕北红军游击队总指挥、红42师政委,与刘志丹并肩战斗,开辟陕北根据地。1934年在河口战斗中胸部重伤中弹,次年2月,伤势恶化去世,年仅38岁。

何挺颖(1905―1929),陕西南郑人,曾任国民革命军第8军团指导员,是1927年秋收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参与创建井冈山根据地。后任红1师党委书记,红4军28团党代表等职。1929年1月在战斗中负伤,在转移途不幸再次负伤后牺牲,年仅24岁。

杨虎城(1893―1949),陕西蒲城人。早年参加于右任领导的靖国军。曾任17路军总指挥、陕西省主席、西安绥靖公署主任等职。1936年与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后被迫辞职出国。抗战爆发后,回国即被军统诱捕。被囚禁12年后,1949年9月6日,军统特务奉蒋的命令将杨虎城及其长子、幼女、秘书等人杀害于戴公祠,时年56岁。

张灵甫(1903―1947),陕西西安人。青年时期从北大历史系退学考入黄埔四期。1933年任第1师第1团上校团长,1936年因枪杀妻子吴海兰被判入狱。淞沪会战中任74军305团团长。在敦化战役中,左臂负伤。战后晋升153旅副旅长兼305团团长。徐州会战后晋升153旅少将旅长。万家岭战役中,张灵甫率敢死队从张古山后山绝壁进攻,飞夺张古山。后张灵甫参战上高战役、长沙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湘西会战等。1946年任整编74师师长。1947年5月,在孟良崮战役中战死,时年44岁。

(张灵甫)

胡琏(1907―1977),陕西华州人。黄埔四期生,陈诚爱将。淞沪会战爆发时,胡琏任第11师66团团长,率部在罗店一带与敌人展开殊

死搏杀。战后升任119旅旅长。1939年参加湘北会战,升任11师副师长。次年参战枣宜会战等。1942年任11师师长。次年,率部保卫石牌。因战功荣誉青天白日勋章,升18军副军长、侍从室高参。1944年任18军军长,次年参与雪峰山会战。淮海战役中,12兵团被歼,司令长官黄维被俘,副司令长官胡琏逃脱。

去台后,胡琏任金门防卫司令、陆军副总司令、驻越大使、“总统府战略顾问”等职。1977年6月,逝世于台北,终年70岁。

此外,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陕西三原人,曾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长长达34年)、将领刘玉章(陕西兴平人,黄埔四期生,52军长、金门防卫司令官)、杜聿明(陕西米脂人,曾任国军200师长、第5军军长、东北保安司令长官等职,在淮海战役中被俘)、关麟征(陕西户县人,黄埔一期生,曾任25师师长、15集团军总司令、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黄埔军校校长、陆军总司令,1980年在港逝世)等都是陕西人士。

欢迎补充。

文章分享结束,张灵甫历史上的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简介和近代陕西有哪些历史名人,有哪些故事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

热门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