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三十六计隔岸观火
- 2023-08-08 04:42:16
1、点评三十六计隔岸观火?第九计隔岸观火计名出自于《孙子·军争篇》:“以治待敌,以静待哗。
2、”意指在河的这边看对岸失火,比喻在别人出现危难时,袖手旁观,并从中取利。
3、此计含义有三:一是能坐得住,不轻举妄动;二是坐看敌人受损;三是要坐收渔人之利。
4、一般在自己不愿出战或无力出战时,皆可使用“隔岸观火”之计。
5、原文是:“阳乘序乱,阴以待逆。
6、暴戾恣睢,其势自毙。
7、顺以却豫,豫顺以动。
8、”意思是说,在敌人内部矛盾激化、分崩离析之际,我方应静待敌方形势的恶化。
9、届时,敌人横暴凶残,相互仇杀,必将自取灭亡。
10、我方采取顺应的态度,相机行事,坐收渔人之利。
11、曹操观火笑看袁家自争曹操在平定河北时,曾两次使用隔岸观火的计谋,都以很小的代价换取了很大的胜利,颇为后人所重视和研究。
12、第一次“隔岸观火”见于三国演义第三十二回中。
13、曹操官渡大战的对手,始于少年时期的老朋友袁绍在仓亭两次战败后,心情忧郁,不久便得病身亡。
14、临死前,立幼子袁尚为嗣,任大司马将军。
15、曹操此时斗志正旺,亲率大军来征讨袁绍后裔,意欲斩草除根,一举平定河北,并很快攻占黎阳,兵临冀州城下。
16、袁绍的三个儿子袁谭、袁熙、袁尚带领人马合力死守,曹操连日攻克不下。
17、这时,郭嘉献计说:“袁绍废长立幼,而袁尚、袁谭二人势力相当,他们各树党羽,相互争斗,如果进攻太急,他们定会团结一致来对付我们,如果暂缓进攻,他们之间肯定会相互争斗火并,我们不如举兵向南,做出征刘表的姿态,以等待其内部发生变乱,到那时再攻击他们,就可一举平定河北之地。
18、”曹操依计而行。
19、果然,曹操撤军不久,袁谭和袁尚兄弟一长一幼为争夺继承权大动干戈。
20、袁谭最后敌不过袁尚,派人向曹操求救并降于曹操,曹操乘机挥军北上,首先打败袁尚,随后又消灭了反叛的袁谭,一举平定河北。
21、曹操第二次“隔岸观火”,是在平定河北后。
22、当时,被打败的袁尚及二哥袁熙带领最后的残兵败将逃往辽东投奔了公孙康。
23、曹操并不追赶,退国蜀州,按兵不动。
24、众将求胜心切,欲速往讨伐。
25、曹操笑道:“用不用劳烦诸位的虎威,几天之后,公孙康自会将二袁的脑袋送来。
26、”众将都不相信。
27、然而,不久之后,公孙康果然派人将袁尚、袁熙的脑袋送到。
28、曹操大笑说:“不出郭嘉所料。
29、”原来,在本次战役中因水土不服而病死的郭嘉临终时给曹操留下了一封信,说公孙康一直担心被袁氏吞并,今二袁前去相投,必然怀疑。
30、如果我们派兵攻打,他们势必合力迎击,急切中难以得手,如暂缓出手,公孙康知道我们没有下辽东的意思,与袁氏兄弟定会相互火并,其形势显而易见。
31、事情正如郭嘉分析的那样,公孙康听说袁氏兄弟来投,便与手下人议定,若曹操来征讨,便留下他们,合力抗曹;若曹操不来攻打,则说明曹操暂没有占辽东的意思,借机除掉二袁。
32、故当公孙康探知“曹操屯兵蜀州,并无下辽东之意”时,立即将二袁斩首送给曹操。
33、曹操兵不血刃便达到了目的。
34、“隔岸观火”之计,是指根据敌方正在发展着的矛盾冲突,采取静观其变的态度。
35、当敌方矛盾突出,相互倾轧越来越暴露出来的时候,可不急于去“趁火打劫”。
36、操之过急常常会促使他们达成暂时的联合,而增强他们的还击力量。
37、故意让开一步,坐待敌方矛盾继续向对抗性发展,以致出现自相残杀的动机,就会达到削弱敌人,壮大自己的目的。
38、【出自】:唐·乾康《投谒齐已》:“隔岸红尘忙似火,当轩青嶂冷如冰。
39、”理解:隔岸观火,一个隔字,说明了当事人的位置:第三方。
40、站在第三方的立场,看得透彻,看得清醒,再以透彻清醒的心决定未来的行动是添火还是灭火,或者是任火自灭,选择权在自己手上。
41、第九计隔岸观火,计名出自于《孙子。
42、军争篇》:‘’以治待敌,以静待哗。
43、‘’意指在河的这边看对岸失火,比喻在别人出现危难时刻,袖手旁观,并从中取利,此计含义有三:一,是能坐得住,不轻举妄动;二,是坐着看敌人受损;三,是要坐收渔利。
44、一般在自己不愿出战或无力出战时,都可使用‘‘隔岸观火’’之计。
45、隔岸观火此计是36计正是运用本卦顺势而动的哲理。
46、说是坐观敌人内部变化的动态,我不急于采取攻击的手段,顺其变,坐山观虎斗,最后让敌人自相残杀,时机已到而我就坐收其利,一举成功。
47、一般指敌人内部矛盾激化,秩序混乱到一定程度。
48、然后再去收拾就顺其自然啦。
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来源于读者投稿,本网站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583666585@qq.com,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