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答 > 朱瞻基历史真实身份明君还是昏君?

朱瞻基历史真实身份明君还是昏君?

  • 2023-05-04 22:31:34

朱瞻基历史真实身份明君还是昏君?

大家好,关于朱瞻基历史真实身份明君还是昏君?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明神宗为何30年不上朝,大权还在自己手里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历史上有哪些侄子杀叔伯的事例
  2. 明英宗朱祁镇是不是孙太后的亲儿子为什么
  3. 到底是崇祯误了明朝还是群臣误了崇祯
  4. 历史上的太子真如《大明风华》者梁冠华演的这么委屈、窝囊吗
  5. 明神宗为何30年不上朝,大权还在自己手里

历史上有哪些侄子杀叔伯的事例

叔伯杀当皇帝

传统帝王承继制是“立长不立幼”、“传嫡不传庶”。即使皇帝哥哥死了,弟弟也是不方便当皇帝的,除非特殊。如宋太宗赵光义,就是嗣太祖赵匡胤皇位。由于传统的皇位承继制度的存在,叔叔只有觊觎的份子,由此也导致了宫廷悲剧。

1、明成祖朱棣,即是这样的“叔叔”。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曾动过立朱棣为太子的打算,但考虑到不能乱套,最后还是确立了朱允炆的皇太孙地位。朱棣不甘心,发动靖难兵变,逼得刚当了五年皇帝的朱允炆宫中自焚(一说出家当和尚,不知所终)。

2、十六国时期的小皇帝张玄靓就是让他叔叔给杀掉的.张玄靓,字符安,十六国时期前凉国君主,桓王张重华的小儿子。前凉和平二年,即公元355年,威王张祚被杀,张玄靓被宋混、张琚推为大将军、凉州牧、西平公,恢复东晋建兴年号。

东晋兴元三年,即公元363年,左右政局的叔叔张天锡发动兵变,派兵入宫杀了张玄靓。张玄靓时年仅十四年,死后被张天锡谥为冲王。

明英宗朱祁镇是不是孙太后的亲儿子为什么

都走开,我来答!

这又是一个孩子没娘,说来话长的故事!

开挂的宫斗女主

故事起源于狗血的宫斗。我们的女主角孙太后还是个小女孩的时候,跟着宣宗朱瞻基的外祖母彭城伯夫人来到宫里,开启了她的宫斗生涯!因为人美嘴甜,得到了朱棣的老婆徐皇后、仁宗的老婆张氏的喜爱!她本来是当之无愧的太子妃的,可惜被一个姓胡的姑娘截胡了,孙氏勉勉强强当了个皇太子嫔。宣宗继位,胡姑娘立为皇后,孙氏为贵妃。

宫斗剧中,皇后一般不是皇帝的真爱,这个故事也是如此。宣宗正直年盛,喜欢游乐,胡皇后就常常劝他以国事为重,而孙贵妃则和皇帝释放天性,尽情游玩。久而久之,皇帝对胡皇后越来越厌恶,对孙贵妃越来越喜欢。按照惯例,皇后册立既有金册(册立皇后的金册)又有金宝(皇后的金印),而贵妃只有金册没有金宝,以显示皇后和贵妃地位的区别。孙贵妃就暗示宣宗破例向张太后求来了金宝。从此,孙贵妃取得了和胡皇后同等的地位。也开了一个不好的头,后世的妃子都敢仗着皇帝的宠爱骑在皇后头上!

要想在宫斗中立于不败之地,还得母凭子贵。胡皇后身体弱,一直没有儿子,孙贵妃谎称自己怀孕了,把宫女的孩子据为己有,抢在胡皇后前“生”下了明英宗朱祁镇。明史记载:“阴取宫人子为己子,即英宗也,由是眷宠益重。”孙贵妃生下皇子,更加坚定了宣宗废除胡皇后的决心。在这场废后运动中,孙贵妃是主要谋划者,但是她还是得装出楚楚可怜的样子,说:“皇后病愈后自然会有儿子,我怎么敢先于皇后有子呢?”其后,胡皇后被废,孙贵妃晋级为孙皇后!

女人与江山

宣宗去世,英宗登基,孙皇后变成了孙太后。英宗年幼,孙太后在权力交接,稳定政权上发挥了一国之母的积极作用。也正因为“太后”这个特殊的身份,她的每一次选择都关乎朝局的未来。正统十四年,英宗亲征瓦剌,遭遇土木堡之变,成为瓦剌的俘虏。英宗长子朱见深年仅2岁,不可能继位,选择英宗同父异母的弟弟朱祁钰继承皇位是明朝渡过危机的最佳选择。可是,孙太后从自身角度出发,自然不愿意这种局面出现,只允许朱祁钰以监国的身份掌管朝政,又立朱见深为太子以牵制朱祁钰。幸得于谦等力挽狂澜,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拥立朱祁钰为皇帝,带领军队誓死保卫京都,明朝才得以转危为安!

景泰八年,朱祁钰病重,因皇子朱见济早早身亡,皇位继承又成为一个难题。朱祁钰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心中已经有立朱见深为太子的想法。孙太后这时候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身份,用和平的方式完成政权的交接。但在她的默许下,投机分子曹吉祥、石亨和徐有贞发动夺门之变,英宗以及其不光彩的方式再次登上皇帝的宝座。登上宝座的英宗,开始了对景泰朝的清算,全面否定景泰朝的政绩,一心为国的于谦也惨遭迫害!

真相大白

命运跌宕起伏,朝局动荡不安,英宗重新上位后,孙太后终于可以安安心心做她的太后颐享天年了!六年后,她离开了人世!皇帝并非孙太后所生,这个秘密知道的人很少,但经不住流言蜚语的传播,英宗多多少少也有耳闻,但一直没有答案!钱皇后,英宗一生所爱!她常年服侍孙太后,自然知道这个秘密。孙太后死后,钱皇后才敢告诉英宗真相。英宗问:“那我亲生母亲是谁?在哪里?”钱皇后只能摇摇头。这也就成为一个历史谜团,足以令英宗抱憾一生!

到底是崇祯误了明朝还是群臣误了崇祯

一头狼带领一群羊与一头羊带领一群狼,谁最后会赢?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治国能力问题,大明的悲剧实则是崇祯自己一手造成的,怨不得别人!

历史上的太子真如《大明风华》者梁冠华演的这么委屈、窝囊吗

《大明风华》中,朱高炽的言行举止,很容易给人一种感觉——又怂又笨。但《大明风华》毕竟是文艺作品,历史上的他,并非如此。

明仁宗朱高炽是朱棣的长子,也是徐达的外孙。他作为继世之君,在位仅十个月,也没有父亲爷爷那般雄才大略,但却处于明朝从创业到守城的关键时刻。他的历史作用在于调整国策与指导思想,为后来者守成创造条件,对明朝的稳定发挥过积极作用。从藩王世子到坐稳太子,一路磕磕绊绊

洪武十一年,朱高炽出生于凤阳。这年,朱元璋命令朱棣去凤阳待命。凤阳是大明王朝先祖陵墓所在,朱元璋令诸王就藩前先辞祖庙。两年后,朱棣就藩北平,在北方立下赫赫战功。朱高炽虽生活于尚武的王府之家,却有宅心仁厚的性格。

明朝帝王立嫡长子为嗣,朱高炽作为长子,于洪武二十八年被册封为燕王世子。这位世子从小就受儒家思想熏陶,熟悉儒家的治国之道,被朱元璋赞赏为“有君人之识”。但是,朱高炽沉静好文,体弱多病,无论个性还是身体状况,都让朱棣大失所望。他的同母弟弟朱高煦却因勇武过人而深受父亲喜爱。朱棣当藩王时,朱高炽的世子位置还比较稳。

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继位,即建文帝。太祖遗诏,禁止藩王进京奔丧,命诸王派儿子临丧,三年后回封地,这实际上是防范藩王干扰朱允炆继位的措施。当时,朱棣的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和朱高燧都在南京。

朱允炆继位后,马上就开始削藩,朱棣成了主要打击对象。朱棣称病,上书要求放回其子。朱允炆这时就犯傻了,竟然真的放朱高炽等人离京。

朱棣本就对朝廷削藩不满,父子团聚后,没了后顾之忧,就开始起兵争夺皇位。在长达四年的内战中,朱高炽镇守北平,朱高煦随父出征。朱高炽虽也有亮点,还击退朝廷大军,但功劳却不如朱高煦。

朱棣继位后,因朱高煦没有明显过错,并且还是太祖所立世子,而内阁文臣又坚定立长子,于是,将朱高炽立为太子,封朱高煦为汉王。

朱高炽虽是太子,却有三个不稳定因素:

一、朱棣对他不感冒,甚至立他为太子都有点勉为其难;

二、功劳相对较小,在军中缺少威望;

三、朱高煦曾立下大功,有军方将领支持,还深受朱棣喜爱,并且对朱高煦不服。因此,他多次给朱高炽挖坑,以至于朱棣时有改立之意。

仗着自己的功劳大,朱高煦越发嚣张跋扈,不仅不去封地,而且积极策划夺嫡活动。他曾求得天策卫为护卫,自比李世民。有一次,朱棣北征时,朱高煦募兵三千,到处劫掠,连朝廷大员也不肯放过。朱棣回京后,得知朱高煦罪状,忍无可忍,将其拘禁。由于朱高炽的营救,朱棣才赦免朱高煦之罪,但将其赶往山东。

朱高煦夺嫡失败后,朱高炽并没有安全。朱高燧觉又跳了出来,多次拨弄是非,挑拨太子与朱棣的关系,但朱高煦每次都能转危为安。见挑拨不成,朱高燧甚至准备政变,结果被人告发,最后又是朱高炽出来求情。

经过数次良好的表现,朱高炽也逐渐得到朱棣的信任,太子之位也越做越稳。

继位之后,一改明朝往日作风,赢得世人支持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在北征途中去世,朱高煦有惊无险地继承皇位,是为明仁宗。当时的明朝,经过多年军事征战,已经疲惫不堪,国库空虚,老百姓生活贫困。尤其是大规模的宫殿建设,劳民伤财。朱高炽继位后,对朱棣的做法很不以为然,立刻停止之前的穷兵黩武,休养生息,减免赋税。他采纳大臣的建议,停止下西洋以及各地采办金银。

在用人方面,朱高炽释放许多被朱棣关押的大臣,包括建文帝的诸臣家属。他的这个举动,开了明朝新帝继位平反冤狱的先例。这些被平反的人,自然对他感恩戴德。

此外,朱高煦重用文臣,提高阁臣权力和地位,让内阁实际成为协助皇帝决策的机构。内阁臣子还要兼职教导太子、太孙,对储位的确立和传承起到很大作用。

秋媚说:如果说朱元璋、朱棣的执政风格是法家那一套,那朱高炽就是就是典型的儒家践行者。他在位时间虽短,但行事风格处处都体现出“仁”,符合儒家的行为准则,因此,也就能受到文人的普遍拥戴,好名声也就随之而来。

明神宗为何30年不上朝,大权还在自己手里

明神宗,也就是万历皇帝,在位时间长达40几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而其闻名的不是他才智谋略或是治国理政有方,而是长达几十年不上朝,却没有大权旁落。

为什么呢?我来说说4点原因。

1.不上朝不等于不理政。首先,明神宗即位后,内阁以“圣龄冲幼”为由,对早朝制度进行变动,减少早朝的次数,定为每逢三,六,九日上朝,这一改动一直延续到明末。其次,讲处理政务的机制发生了改变,“廷议—票拟(内阁)—批红(司礼监)—封驳(六科)—执行(六部)”的机制形成。如果皇帝和大臣的日常工作就是每天上朝议事,上完朝就可以下班回家,这么多国家大事,花个半天聊聊天能搞定,岂有那么简单。所以后来上朝在万历这成了形式,不上朝只是不开全员大会,依然可以在书房开个内阁小会、约谈召见各部高管大臣,并通过批红权进行决策。也就是说最后形成以文官集团为代表的内阁和司礼监互相牵制的情况,万历帝并没有委以太监大权,仗着制度上的互相牵制,内阁与司礼监共同决定国事。明朝至万历年间,文官集团又成为了一个成熟的政治力量,这种力量使得国家机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皇帝处于相对架空的位置,皇帝只需中间调和指正。但是虽然没有上朝,万历也利用军队完成了“万历三大征”。

2.他有腿疾。《诏对录》记载过万历身体不适而缺席很多活动,《明神宗实录》中所记来看,朱翊钧经常颁谕旨,称“朕自夏感受湿毒,足心疼痛,且不时眩晕,步履艰难”。而上世纪万历帝定陵的发掘考古得出右腿比左腿短的情形,也得出万历帝的确患有腿疾。所以腿疾影响上朝不影响大权啊!

3.他决定不了自己的哪个儿子可以当太子。万历皇帝不上朝还有因为立太子的问题。因为没有立太子,让群臣们有多不满意想造反,也没有主心骨。《万历十五年》里有一句话大概是说的万历并非不管,而是选择性放弃,对待这份做不了的主,他选择了逃避。

4张居正的影响很大。万历经历了一个从仁师到结党谋私甚至有谋反意图的转变的张居正,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原来与内阁互相牵制的司礼监的掌太监冯保与张居正站成一队,支持张居正改革。万历对他进行了清算抄家。有了这个前车之鉴,继任的内阁首辅基本上都是小心翼翼明哲保身,不敢越雷池半步。

至于其他答主提到的张居正对万历的严加管教导致的性格反叛而不上朝,我这里就不过多分析,毕竟题主的重点在于问为什么大权未丢。欢迎指正讨论~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热门阅读

最新文章